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价值观是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观为全社会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文化之魂、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是一个国家保持自身价值理念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根本依托,构成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之为“核心”,就在于它在整个社会价值观体系中的根本性主导地位和作用。它能够对其他非核心价值观起到示范、引领、统摄和规范的作用。它是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社会有机体的“精神韧带”,是国家魂之所定、行之所依的“精神导引”,承担着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将社会成员凝聚为统一行动主体的重要功能,发挥着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提供调节器和平衡阀的作用,也为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基础,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性质和价值发展的方向。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事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前途命运。思想道德是意识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把握自我和社会的思想基础、道德准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根本指导作用。恩格斯认为,道德起源于原始社会,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发展出阶级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思想道德旨在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民族和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没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思想根基和价值引领,更不可能有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没有稳定的、持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系统难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难以有效维护,国家治理将会陷入混乱和动荡。历史和现实都深刻表明,只有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引领力,才有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大基础工程
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与自身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新思想道德体系。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明确提出,“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的道德事业”。也就是说,无产阶级国家必须建构无产阶级思想道德的主体性,并具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实践朝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涉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是当代中国最重要、最根本的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这一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概况,基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社会价值观生态的具体实际,融通了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的多维价值阐释。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把握: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理论体系、一种社会制度设计,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其根本立场在于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追求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富强的本质要求就是共同富裕。民主是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而非形式上的民主。文明表征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方位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谐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真正的和谐。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重德行、贵礼仪、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智慧和道德力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行稳致远的坚实根基。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当代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取向的根本体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重大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价值主导、共识凝聚、力量整合和规范塑造的作用,既体现较强的统摄性和包容性,又彰显关切价值观念多样与和谐共存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只有加强培育和践行,才能最大限度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实现广泛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重要稳定器。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积极应对并有效引领和规范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可能冲击,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实思想道德基础,既凝聚共识整合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共同进步,又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既体现中华文化自信,为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提供重要支撑,又可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我们要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持久的精神力量。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着眼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培养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培养与新时代要求相符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努力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这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着眼点,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原则。理想信念事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总开关”。要在全体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办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即思政课,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五史”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抓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集中体现,要将一百多年来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共同构筑起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扬光大,继续为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提供丰厚精神养分。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最好的教科书。要充分发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引导全国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强国。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作为重要路径,不断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时,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道德资源,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知行合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仅要培育,更要践行,要将知和行统一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同当代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适应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家、社会、公民等全层域,渗透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价值共识、行为习惯和处事准则,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潜移默化的实效。